江苏省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具体标准 |
机构设置 |
组织形式 |
1.主要依托专业、课程(群)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验教学团队等而设立,有明确的组织形式。 2.鼓励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群)组、跨校、跨行业、跨区域共建开放多元的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题开展多元探索。 3.鼓励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设“互联网+”时代跨时空交往的新型虚拟教学组织,创新教研形态,促进共建共享。 |
人员组成 |
1.基层教学组织应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和课程,学校应安排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广大一线教师进入一个基层教学组织,鼓励教师加入多个基层教学组织。 2.鼓励吸纳相关行业骨干、行业优秀管理人员、研究生助教参与基层教学组织。 3.合理安排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负责人应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鼓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 4.根据基层教学组织的性质和覆盖范围,合理确定规模,人数至少应达5人。 |
工作机制 |
基本规范 |
1.计划与总结。每年年初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本校相应重点工作任务,制定相应年度工作计划,年末进行工作总结与反馈。 2.集中研讨制。每学期开展集中业务学习和研讨不少于3次,有完备的学习研讨安排或记录。 |
日常运行 |
1.基层教学组织实行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应定期召集全体成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2.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定期向学院教学委员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学院教学委员会指导和监督。 |
工作内容 |
立德树人 |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方针政策,推动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与教学规范; 2.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将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良好的教风,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4.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考核评价。 |
教学实施
|
1.培养方案。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具体培养目标,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2.课程与教学大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本基层教学组织所对应课程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明确课程建设的相关标准,集体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3.教材选用与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省、校关于教材选用的相关管理规定,严把教材选用关;按照教材建设规划,组织编写优秀教材。 4.教学设计。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研究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5.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期调查与教学反馈。 6.考核评价。集体研究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对考核方式、考核效果、考核改革等进行审核和评价。 |
改革创新 |
1.教学学术研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项目。 2.教学改革实践。主动学习和运用教育新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3.教学资源整合。推进政产学研协同,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新课程,促进学科融合、专业融合。 |
教师发展 |
1.教学梯队建设。注重团队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历史传承和全员发展。制定中、青教师培养规划和具体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 2.教学研讨交流。建立常态化的教师教学研修与教师教学发展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交流、教学竞赛等活动。 3.教学发展传承。实施传帮带、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助课制等,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
质量文化 |
1.严把教学质量关。实行新教师试讲制、首开课试讲制、同行听课观摩制。 2.严把教学评价关。实施多元化同行教学评价,开展课程教学档案袋建设。 |
保障机制 |
组织、 制度保障 |
1.制定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明确学校、院(系)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的管理职责。 2.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责、权、利。 |
条件保障 |
1.保障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必要的经费。 2.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相关办公设施。 3.保障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所需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信息化条件等。 |
考核激励 |
1.将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 2.将教师参与基层教学组织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或职称评审要求)。 3.有完整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考核、激励制度。 |
特色发展 |
1. 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打造品牌活动项目。 2. 鼓励高校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打造亮点,形成特色。 |